1、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井田制的兴衰 姓名:孙圣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黄少安;王天义 20040430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函:圣丛 日期:型生:丝主竺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2、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塑! 圣盥导师签名: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契约理论的视角,利用诺斯和托马 斯建立的庄园制兴衰理论模型,分析井田制度兴起的初始条件及其特征,探讨 了导致井田制度最终衰落的影响因素。并将井田制与西欧庄园制分析的结果进 行比对,分析两种制度衰落后中国和西欧历史的不同发展,并以此寻找诺斯和 托马斯庄园制兴衰理论模型
3、的不足。结合中国和西欧历史上封建主义发展轨迹 的差异,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制度变迁动 力说、新古典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为了更好地解释 中国井田制兴衰及中国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基本假 设、方法论和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的异同的角度,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融合进行分析。 本文的结论认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契约理论,通过对 井田制时期有关历史史实和资料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基本解释了井田制度兴衰 的整个过程,说明这种分析方法是基本可行的。但诺斯的观点,即人口压力和 通货膨胀因素促使契约向自由化方向
4、转变,在解释中国井田制衰落时是不成功 的。沿着诺斯新古典国家理论重视对地理环境、技术因素的考察的分析思路, 我们找到了对统一国家政权产生需求的三个因素,即军事冲突、水旱灾害和人 口增长,铁器的发明又使国家的供给成为可能。诺斯新古典国家理论在解释井 E t 错, J 兴衰中存在不足,马克思的国家暴力工具理论,却更能粗线条地解释传统 中国中央集权的实质。诺斯意识形态理论认识到了“反意识形态”的存在。诺 斯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中运用“教会和王权”两分法,不适于中国井田制兴衰时 历史的分析。为更好地阐释中国经济史中的变迁特征,可以坚持经济人基本假 设,将经济理性作为是个人学习与外部结构的互动来考察,将文化
5、、伦理、社 会性等作为结构和环境等制约因素,引入对经济人的分析中去。诺斯和马克思 理论中的制度变迁动力说,都表达到对学习和知识存量的重视。两种制度变迁 动力说,各有其所适应的层次和范围。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 响不可忽视。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变迁并田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ea p p l yt h et h e o r i e so fi n s t i t u t i o nc h a n g ea n dc o n t r a c to f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 e c o
6、n o m i c s i no r d e rt oa n a l y z et h eo r i g i n a lc o n d i t i o 璐a n d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J i n g t i a n s y s t e m a n dr e s e a r c ht h o s ef a c t o r st h a ti m p a c tt h ef i n a ld e c l i n eo ft h eJ i n g t i a n s y s t e mt h r o u g ht h et h e o r e t i cm o d
7、e lo ft h em a n o rs y s t e mw h i c h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b y N o r t ha n dT h o m a s T h e nw er e s e a r c h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t h et h e o r e t i cm o d e lo ft h e m a n o rs y s t e mb yc o m p a r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l t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J
8、 i n g t i a n s y s t e ma n dt h em a n o rs y s t e m ,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h i s t o r yb e t w e e n C h i n aa n dt h ew e s t e r nw o r l d I nc o n n e c t i o nw i t ht h e s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u l t s , b ya p p l y i n g t h et h e o r yo fM a r x i s me
9、c o n o m i c sw es u p p l ya n dr e v i s et h e s et h e o r i e so ft h en e w 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i c s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m o t i v eo f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c h a n g e ,t h en e w c l a s s i c a lt h e o r yo fn a t i o na n dt h ei d e o l o g yt h e o r y I no r
10、d e rt o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t h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c h a n g ei ne c o n o m i c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 e s p e c i a lt h er i s i n ga n dt h e d e c l i n i n go ft h eJ i n g t i a ns y s t e m ,w ed i s c u s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 i n s t i t
11、 u t i o nc h a n g et h e o r yb e t w e e n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i c sa n dt h eM a r x i s m e c o n o m i c s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b a s i ch y p o t h e s i sb e t w e e nt h er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a n dt h e s o c i a l p e r s o n ,t h em e t h o d o l o g ya n
12、 dt h em o t i v ea n dm a m l e ro f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c h a n g e O u rc o n c l u s i o ni sf o l l o w i n g :i ti sf e a s i b l et oe x p l a i n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o ft h e r i s i n ga n dd e c l i n i n go ft h eJ i n g t i a ns y s t e m ,b ya p p l y i n gt h et h e o r i
13、e s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c h a n g ea n dc o n t r a c to f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i c sa n dc h e c k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s B u tt h eo p i n i o nb m u g h tu pb yN o r t hi sw r o n gi ne x p l a i n i n gt h er i s i n ga n d d e c l i n i n go ft h eJ i n
14、 酎i a ns y s t e m ,w h i c hi st h ep r e s so ft h ep o p u l a t i o na n dt h e i n f l a t i o nt h a tl e a dt h ec o n v e r s i o no ft h ec o n t a c t W e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f a c t o r so fg e o g r a p h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e c h n o l o g yj u s ta sN o r t hh
15、 a dd o n ei nh i s r e s e a r c h ,a n dt h e nf i n dt h r e ef a c t o r sw h i c hp r o d u c et h ed e m a n do ft h eu n i f yr e g i m e T h et h r e ef a c t o r sa r et h ec o n f l i c t so fm i l i t a r ya f f a i r s ,t h ed i s a s t e r so ft h ef l o o da n d t h ed r o u g h t ,a n
16、 dt h ei n c r e a s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i n v e n t i o no fi r o n w a r ei st h o u g h tt o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a u s e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au n i f yr e g i m e 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t h ef l e wc l a s s i c a lt h e o r y o fn a t i o ni so b v i o u s T h et h e o r yb r o u
17、g h tf o r w a r db yM a r xt h a tt h en a t i o ni sat o o l o fv i o l e n c ei sf e a s i b l ei ne x p l a i n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c e n t r a l i z e dg o v e r n m e n t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i d e o l o g yt h e o r yb r o u g h il l pb yN o r t ha d v a n c ea no p i n
18、i o nt h a t t h ec o n t r a r yi d e o l o g y ”e x i s t si nt h ef a c t W et h i n kt h ev i e w p o i n tt h a tN o r t hi n s i s t s o ni si n c o r r e c ti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d s i n ga n dd e c l i n i n go ft h e J i n g t i a ns y s t e m ,w h i c hi st h
19、ec h u r c ha n d t h ek i n g s h i pb r i n gi n t oa c t i o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t h ew e s t e r nh i s t o r y I no r d e rt o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c h a n g ei n e c o n o m i c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w es h o u l di n s i s to nt h eb a s i ch y p o t
20、 h e s i so ft h er a t i o n a l p e r s o n ,a n dt h i n kt h er a t i o no fap r O c e s si nw h i c hp e o p l et e a mt h ek n o w l e d g e t h r o u g h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l i v i n gi nt h ee x t e r i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W ec a nt a k et h e s e f a c t o r si n t ot h ea n a l
21、y s i so ft h er a t i o n a lp e r s o na st h ec o n d i t i o nf a c t o r sw h i c h i n c l u d ec u l t u r ea n de t h i ca n ds o c i a l i t y L e a r n i n ga n d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a r ea l la t t a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c h a n g e
22、t h e o r y b y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 e c o n o m i c sa n dt h eM a r x i s me c o n o m i c s T h et h e o r i e s o ft h em o t i v e o f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c h a n g eo f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i c sa n dt h eM a r x i s me c o n o m i c s b r i n gi n t op l a
23、 yr e s p e c t i v e l yi nd i f f e r e n ts c o p e s T h en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f a c t o r s ,f o r e x a m p l et h e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a l e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t Ot h ec h a n g e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h e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i c s ;t
24、 h eM a r x i s me c o n o m i c s ;t h e c h a n g e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eJ i n g t i a ns y s t e m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诺思,在与托马斯合作的庄园制 度的兴起和衰落:一个理论模型一文中,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和契约理论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对庄园制的兴起和衰落给予了解释,并以此 来解释西欧封建主义的兴衰。我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虽然在时间上比 西欧的庄园制早了许多,但两者仍具有可比性,本文尝试用诺斯的理论来解释 井田制的兴
25、衰。首先利用诺颠和托马斯建立的理论模型,输入井田制发展的初 始条件,将模型输出的结果与西欧庄园制分析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种制度 衰落后中国和西欧历史的不同发展,并以此寻找诺斯理论模型的不足。结台中 国和西欧历史上封建主义发展轨迹的差异,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新制度 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制度变迁动力说、新古典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进行 补充和修正。最后为了更好地解释中国井田制兴衰及中国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 迁,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基本假设、方法论和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的异同的角 度,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融合进行分析。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1 ) 井田制兴衰的新
26、制度经济学分析;( 2 ) 新制度经济学对井田制兴衰分析中的不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补充和修 正;( 3 ) 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融合的分析;( 4 ) 结论。 第一部分:井田制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井田制度的特征 所谓井田制,是指经过精心疆理的良田,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 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犹如一 个“井”字。一井约4 5 英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由领主占有的公田占这个耕 作单位全部耕地的九分之一,位居中央。由农奴获得的份地则占九分之八,围 绕在公地四周,称为私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当时情况的写照。
27、获得份地的农奴要同服公田的无偿劳役,即“同养公田”。“三之日于耜,四之 日举趾。同我妇子,1 鸶i 皮南亩,田峻至喜。”。描写的是农奴为领主公地提供劳 。诗t 小雅大田 。诗盎风七月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的情形。农夫耕种“我私”的收获物,除了一部分以贡赋形式献给领主外, 其他林、牧、副、渔、狩猎采集等副业收入,也得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献给领主。 为了工作和管理方便,必须使农奴集中居住,在公田的适中地点建立起来一个 小村庄,村的中间是领主宅邸,附近围以农奴房屋,再往外分别是份地、草地、 树林等,再往外围便是未被开发的荒野。 井田制下的土地制度。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 经
28、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得随意买卖转让,这便是礼记王制中所说的“田 里不鬻“。农奴的私田,只是指收益归农奴,而不是土地的私有,每一个农奴 二十岁受田百亩,到六十岁时要归还公家。 井田制的存在时间。井田制产生在西周初年,到了东周前期,这个制度仍 然在继续实行,春秋时文献中还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到了春秋末期,随着社 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的让渡转移和宅圃的买卖,便是公然进行了。从西周 以来,“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冲破了缺口,土地关系正走向私有化的道路, 尽管由于各( 诸侯) 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井田制的崩溃过程也先后不一。到 秦统一六国,于公元前2 1 6 年颁布实施“令黔首自实田”的命令,实行对土地
29、 私有产权的保护为止圆,大体时间段为约公元前l l 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 1 6 年。 井田制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发生井田制兴衰的历史时段,当时的政治 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央集权政府逐渐丧失了对所辖各领主的控制,各小 国之间发生了急剧的兼并。据记载在西周初年,周朝所辖的旧部落和新诸侯共 有1 8 0 0 多个,到东周初年时仍有1 7 0 多个,其名称也屡见于春秋中。但 到东周中叶时只剩下1 0 来个大国了,到了战国时代,就仅剩号称战国七雄的 7 个国家,最后秦国吞并其余六国实现了统一。正如吕氏春秋上记载的: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无存者矣”。我们可以认为,井田制与西 欧庄园制兴衰
30、时的政治条件是一致的,即领主与中央政权仅维持着脆弱的联 系,实行一种小区域的分散政治统治。 。束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7 、1 0 0 1 4 6 页 。同上,第2 5 0 页。 4 g 氏春秋观世。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井田制与庄园制的可比性。井田制与西欧的庄园制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 的,只有土地的分割方法及具体数量上的区别。在欧洲的庄园制中,不论公田 或份地都分割为狭长的条形,各人分得的条形份地不相连,而是交错地分散在 各处,公田则位于农奴条地之间,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使各人所得土地在肥瘠 程度、距离远近上大致相等。中国的井田制与欧洲的庄园
31、制都是一种孤立的、 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单位,是一种自然经济的形态。圆 我们将诺斯在庄园制模型中使用的契约形式套用到并田制中,可以认为和 井田制相对应的领主制经济。,与西欧的农奴制经济样,实质上都是农奴以 劳务换取由领主提供的保护和正义等公共物品的契约制,农奴生来就承担契约 所指定的义务种类和范围,未经领主允许农奴不能改变。也正是这样一种非正 式制度形式的习俗,避免了领主对契约条款随意做出改变,从而使农奴在一定 程度上也受到契约的保护。 二、井田制发展的初始条件及其发展 我们可以从上面井田制的特征中看到,井田制也拥有西欧庄园制萌芽和发 展时的三个重要客观因素,即 1 当时许多地方仍然没有人居住
32、,可耕的土地极多。尔雅所记载的“邑 外谓之郊( 耕地) ,郊外谓之牧( 草地) ,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 远 野) 。”也说明了当时地广人稀的事实。 。关于条状土地的划分原因有多种解释,按照诺斯后来对修正,认为这种土地划分是出于领主监督 产出的需要,顾意维持的一种土地分配格局,见道格拉斯- c 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4 9 页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印这种土地划分主要还是 出于平均土地肥瘠程度和距离远近的考虑而中国的井田制的土地埘分,我们认为更多地是出干监督农 奴劳动的需要 。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
33、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8 、2 9 、3 4 页 。此处引用傅筑夫在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界定的名词 9 尔雅J 释地*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人口稀少,分布在小村庄里,但呈增长的态势。生活在井田制度下的西 周农民,是“死徙无出乡,乡里同井。”固描述了一个人从生到死、一辈子不走 出井邑之外。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黄河流域仍是华戎杂处,农牧交错,万国 林立,而“尊王攘夷”表现出农业地域不断拓展的过程,农耕人口也开始急剧 增加。 3 中央政治权威受到破坏或削弱。“( 东周)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 并弱”。,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力量的薄弱。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诺斯关
34、于庄园制发展的四个初始条件,完 全适合于井田制,即 1 法律仅存在于已有人定居的地区,严重限制了地区间贸易和商业的发 展。货物相对于劳动力而言,流动性更差,货物贸易具有较高的交易费用。 2 土地极多,但只有当它们与劳动力、与领主提供的保护和公正结合起来, 才会有价值。 3 当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生产产品时,由于土地较多,劳动力呈现出不变的 成本。 4 领主提供保护和公正等公共产品时,其成本曲线表现为U 型。 井田制出现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西周初年到东周前期,充分的经济社 会资料表明,井田制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组织形式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得 益于井田制较奴隶主对土地完全拥有的制度更具有效率:农奴拥
35、有了自己的土 地,劳动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为井田制特殊的土地分割方法,公田和私田都 要求农奴使用同样的劳动工具去耕作,农奴出于提高自己私田产量的考虑,奴 隶制下破坏劳动工具的情况不见了,转而出现了提高劳动工具性能、实现劳动 工具创新的努力;所有这些又都引发了土地规模经营效率的提高。 三、井田制的衰落及影晌因素 人地关系出现紧张。影响井田制度衰落的因素很多,按照诺斯的观点,其 。孟子 。史记卷四,周本纪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口状况的变化。各个领地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不 断占据新的土地,领地的边界不断扩张。当保护的边际成本超过领主对劳动力 边际产出的分成时,一个新的领
36、地便形成了。当一个领地扩大的边界受到其邻 近领地也在扩展的限制时,扩张的空间便消失了。此后,随着人口进一步增长, 报酬递减出现了。人口增长所提供的新增劳动力,只能投入到报酬较低的耕地 上,或投入到以前开垦的耕地上,进行更集约化的耕作。诺斯的这个观点可以 从史实中得到证明。“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 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 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故民争。”o 这表明战国时期人口的自然繁衍已使人口激增,出现有人多地少的 矛盾。还有一些诸侯国主动实施人口奖励政策,尤以越王勾践推行力度
37、最大, 他“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 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 人,公与之母( 乳母也) ,生二人,公与之饩。”。这些鼓励人口的举措,后来为 其它各国所采用,又大大加快了当时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除了奖励人口的自 然增殖外,各国又大力招徕移民,商鞅曾向秦王建议招徕三晋移民,为耕地“作 夫”,给予田宅,免除三世徭役和赋税,不服兵役,把替换下来的秦人去从军。 上述这些措施的采用,逐渐改变了当时社会的人、地关系,形成了“土地小 狭,民人众”固的格局。这种情况,到了东周的中期和后期,已经不是个别地 区的特有现象,而是当时
38、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了。“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 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可 见到战国时期中原许多农耕区域人口已经非常稠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交换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的增加正遇上报酬递减,这种情况逐渐改变了 要素相对价格,同时交换经济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在当地的领主之间, 其次在地区内部,最后在地区之间。这种交换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东周时期的商 。韩非子五蠢 。国语越语上 3 商君书徕民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贷殖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的多样化中看出,“羽旄不求而至,竹简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过去见所未见、闻所
39、未闻的“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漆绝希疔”。,纷 纷呈现于富有的消费者面前。如此发达的商业流通,必然要有发达的市场为支 撑的,中国旱在西周时期就有市场的记载,当时对市场还采取了鼓励发展的态 度,甚至初步形成了如何加强市场管理的思想, 由于可见当时交换经济的发 达。随着市场的发展,利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易方式随即出现了,货币的 使用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费用并拓宽了市场,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 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货币的使用是较早的,金属货币的存在是出现在西周王朝 建立以前,西周王朝的创建者武王在灭商以后曾“散鹿台之钱”以给贫民。不 过,当时的流通工具种类不少,金属货币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如牛
40、、羊、丝、 谷物之类在充当货币时的作用比金属货币还要重要些。 市场交易成本逐渐减少。对于劳动力来说,报酬递减使得他们对领主经济 不断施加压力,要求针对已变化的要素价格来调整主仆契约。然而这种强烈的 影响力必须等到空闲的土地总体上消失后才起作用。只要还有可供利用的荒 地,从老居住区来到边疆的移民就会扮演安全阀的角色,防止要素价格发生重 大的变化。一旦移民在不同气候和不同资源的地区定居下来,从专业化和贸易 中获得收益的条件就产生了。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密集的老居住区和人口稀 少的边疆地区之间,不同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为专业化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 贸易也得以产生和发展了。领主作为一个群体,通过对货物征
41、收税费而获得了 新的收入来源,但由于每个领主的势力范围有限,要从继续扩大的贸易中获得 更大的潜在利益,创造或巩固更大的政治联盟已成为当时的必然趋势。这种领 主领地之间的法律和秩序的扩展,和从地区之间贸易中可获得的潜在利益的增 加,都导致了市场交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市场就变得越来越有效了。 商品市场的发展改变了领主经济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以并田制为基础的 领主经济此时受到了冲击。如果领主和农奴之间的契约是以固定工资、固定租 。管于小匡 。盏铁论本议 。参见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6 7 页 。参见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 。西周时期经济思想一对
42、工商的态度和市场管理”,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3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或产出分成的形式规定的,工资、租金或产出的一部分无论是以货币还是以 实物的形式获得,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减少,现在都能通过市场换取得到各自 所希望的消费组合。此时传统的劳动分成安排在交易费用方面也就不再具有相 对的优势了,劳役分成的契约形式必须进行改变。这种改变从以下两个方面同 时进行: 1 市场经济的普及、交易成本的变化,使契约安排背离劳役税而向着其他 更有效的契约方式转变。但这种转变不仅取决于谈判和执行成本的大小,而且 还要受到领地内的土地公有等“习俗”的影响和制约,这样的特殊习俗只有
43、在 执行成本很高时,才会被彻底地改变。 2 另一个改变契约形式的动因来自领主。市场的兴起、货币的出现,使得 领主调整土地边界、扩大收入规模的愿望得以实现。在井田制下领主的收入主 要来自公田,公田以外的农奴份地和井邑所属的大片公用土地如草地、牧场、 森林和荒地等,领主都无法课税,即所谓“藉此公田而收其入,而不税民之私”, 领主的收入受到了限制。现在尝试由原来的“藉而不税”,改为“履亩而税”, 实旌“初税亩”,“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于公田税收之外,对原 来不征税的农奴份地和井邑中公用土地都按占用者实际使用的份额一律征税。 领主可以通过收取实物,进而取得货币,到市场实现自身的消费组合,
44、实现自 己扩大收入的愿望。 契约是双方的契约,农奴也会提出利己的要求,包括适当的租金调整,最 重要的是减少奴化义务、解除人身依附关系,后一个要求导致了租约的创新。 新契约的能否实施取决于改变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成本大小,当这种成本 收益变得可行时,领主变成了地主,农民对地主也不再有依附关系,农民与地 主的关系只是一种租佃关系,租佃关系是契约关系,契约关系受到法律保护a 领主经济死亡了,井田制瓦解了,至此劳动服务不可避免地被产品租金或货币 租金支付所取代,土地被自由佃户和接受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可以 自由地寻找他们认为最佳的工作。 。各粱传宣公十五年 ,参见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
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羊版第5 5 页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井田制衰落后向新型经济关系转变的特征描述 在井田制漫长的兴衰过程中,其特征经历了如下根本性的变化: 1 领主经济内的封建关系是领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为了换取保护和公 正,农奴的主要义务是要为领主提供约定数量的劳动,常常还被要求少量的指 定物品。到公元前2 1 6 年左右,这种关系已经转变为一方是地主,另一方是佃 户、雇佣劳动者、谷物交租的佃农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但是与西欧情 况不同的是,山海池泽的所有权从战国一直到秦汉,仍都属于统治国家的王室 所有。 2 不成文的传统法律实体,由治理着领地内各种关系和
46、义务的“领地习俗” 组成,规定了领主和农奴使用牧场和荒地时的权利和义务。这些习俗最终被明 确规定了财产和个人权利的法律实体所替代。我们可以从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看 到,商鞅用法令形式废除了井田制,“开阡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 移动,实行土地买卖。 3 自给自足的领主经济逐渐让位于自给自足的土地私有的农本经济。 4 在井田制兴起的时候,各个领地相互分隔、地广人稀,并与中央政权仅 维持着脆弱的联系。这种情形在井田制衰落时被取代了,人员居住已经相当稠 密,贸易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权威太过了单个领主的政治团体,而 且这种政治团体逐渐膨胀。 五、并田制与庄园制衰落后的结果差异和原因分析 诺
47、斯的理论模型似乎已经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中国井田制的兴衰,但井田制 衰落后的中国与庄园制后的西欧却走上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中国并未像谣 欧一样步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比较井田制和庄园制 兴衰中所经历的特征变化,可以发现在诺斯得出的庄园制兴衰的特征转化中, 。参见史记* 卷六八商君列传:又参见云梦竹简法律答问 1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如下两点是井田制所不具备的: 一是西欧庄园内“习俗”最终被明确规定了财产和个人权利的“非个人化 的法律实体”所替代。传统中国社会法律从来就没有实现过“非个人化”,法 律往往是主权者( 皇帝和朝廷) 进行经济和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不像西方近
48、 现代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法律成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传 统中国社会中“正式的法律总是以垂直方式发生作用,由国家指向个人,而不 是以水平方式在个体之间发生作用”。圆自秦汉时期开始,“王可以通过誓、诰、 命等形式来补充法律,也可以凭自己的意志改变法律”。自隋唐以后,随着政 治体制的逐渐完善,皇帝成为最高的立法者,他所发布的诏令、敕谕成为了社 会最高权威的法律形式,以致于从“律敕并行”到“以敕代律”,从而构成了 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最大特征。 二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逐渐让位于“面对市场的专门化的农业生产组 织”。“中国的井田制度和西欧的庄园制度,都是一种孤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 和生活单
49、位,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是纯粹的自然经济,每一个人所 需要的生活资料都是自己生产的,根本不需要与外部交换。”9 井田制由于土地 私有制的实施而衰落,其后中国历史上“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的”农业规模经济 却受到了抑制,以至到近代仍维持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状态。 这些差异恰恰造成了中国和西欧随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相同的初 始条件输入模型,输出的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异,促使我们对诺斯理论模型中 的中间变量进行考察。 I 人地关系问题。可以发现在诺思与托马斯对庄园制兴衰的分析中,饥荒 和黑死病被作为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引入到对庄园制衰败的分析中来。 “1 4 世纪早期,经历几个世纪人口增长的最终结果惩罚了西欧。在早期几十 年的普遍的饥荒后,接着是1 3 4 7 1 3 5 1 年间不时发生的瘟疫( 即黑死病) ,持续 。韦森:氍从西方法律传统的历史演进看中国社会的宪制化进程,第3 0 页 。B o d d e ,D c M o r t i s , 1 9 7 3 ,L a wi n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 C a m b r i d g e M A :H a I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中译 本,布迪、奠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第4 页,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